a bridge

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商標品牌大師_Joe Duffy

Joe Duffy
被譽為美國平面設計大師,他不僅是一位具創造性的主管及引領品牌廣告設計的先驅 ,更是國際品牌與設計界倍受尊敬與追捧的藝術家之一。 其設計成果顯著,包括品牌設計和CI設計等,目前為Duffy創意的執行長與品牌設計創意總監。

認識Joe Duffy

1949年出生於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斯,可以說是個土生土長的明尼阿波利斯人。他是明尼蘇達大學和明尼蘇達藝術學院的碩士,並在明尼蘇達藝術學院學習精緻藝術與繪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製造公司擔任引擎和發電器的繪畫工程師。

1975年創立自己的視覺設計工作室,承攬明尼阿波利斯的廣告案。

1980~1984年與四位夥伴正式合夥成立廣告公司。

1984年,他創立了Duffy公司,與創意廣告公司Fallon Worldwide共同成為引領品牌廣告設計的 先驅。

2004年,他把Duffy & Partners建立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成為一個與客戶及其他廣告公司合作的新的品牌創意公司 ,同時也兼任紐約的The One俱樂部理事 。

2004年7月他的油畫肖像作品系列在College of Visual Arts Galley展出。

2004年秋季,他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書Brand Apart,記錄十多年來,十多個公認的最有效果的完整行銷計畫。

2004年成為美國平面造型藝術協會授予的二十位“遺產獎”獲獎者之一,以表彰其在視覺藝術交流方面的終生成就。

2006年3月,被《Fast Company》雜誌評為五十位對未來商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最近Joe Duffy被One Club董事會任命為首席設計師,除了設計的專業 領域外,他目前還擔任AIGA環境委員會的主席,成立一個專門提倡環 保的設計單位,同時也是AIGA董事。另外也在明尼蘇達聖保羅視覺藝術學院任教,目前依然跟他的太太Patsy生活在明尼阿波利斯,他沒有出差的時候,喜歡油漆他在北部威斯康辛州的小木屋。

設計作品
早在1984年,在其剛剛與廣告代理商Fallon Worldwide合作之際,就開拓了品牌設計與廣告業合作的道路。從寶馬、索尼到可口可樂、麥當勞,再到星巴克,其作品見證了世界上許多具有國際影響的品牌形象及重要商標的發展歷程。他對設計如何影響消費者態度的理解導致了市場行銷、零售環境和品牌效應等領域許多重要思想的產生。他的作品經常見於主流市場以及重要的設計專業出版物及展覽。

Joe Duffy 在1995幫 麥當勞的新三明治, 從包裝、賣點、菜單…所做的廣告設計,設計特點主要是以多形狀和顏色來象徵巴哈馬海島的多樣性及他們獨特的個性。

一個39年的老字號飲料品牌, Joe Duffy將他重新詮釋,設計 出給人摩登時尚的全新感受, 成功擺脫舊有印象,成為21世紀 的新面孔。



主張與建言
Joe Duffy在一場與學生的設計訪談對話中提到,他認為會議是創新的墳墓!創造力並不是在固定的時間表裏形成的,創新的頭腦並不需要什麼時間表或限制性的指導方針,如果環境是開放的,並且順暢協作,創新的想法將會自然出現。

另外他也認為有設計天賦的人必須對之加以培育,讓它開花結果,而環境是關鍵,從周圍環境裏學習非常關鍵,在最終的創造過程中,恰當的集體化學反應是一個基本要素,儘管有人有非常高的稟賦,但是過度的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不會有什麼發展空間。 在最棒的創造環境裏,每個人都需要為拿出最好的想法而努力,而不是關心個人得失,互相尊重很關鍵,在需要信任的地方不吝嗇信任的給予,持續鼓勵、誠實評價以及對創新突破的慶祝是創新領導力的特點,在每天(或一段辛苦日子)結束的時候,有天賦的、有創造力的人總是期盼第二天一早就回到工作中來。對我們這些努力鼓勵創新的領導人來說,造就這種環境和氣氛是最終的挑戰。

Joe Duffy 認為培育一種創新發明的文化是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在大型的、多層級的組織裏。也許這也是為何歷史上大多數創新想法往往誕生于某位創始人最開始的企業家想像,或者在小型的、保持相當高的創新關注的機構裏出現。 不過也有不少例外——像蘋果、耐克和Virgin——這些公司的創新以類似于法律成文化的形式,寫入組織的遺傳基因。這些創新組織依然受到很多領導人的直接指揮,這不是巧合,這些領導人喜愛粗糙的、有創造力的想法,比如說像約伯斯、Phil Knight和Richard Branson,他們的創新理念、冒險和堅持精神帶來了企業的成功。

對廣告設計現況的看法
在Joe Duffy眼中的全球廣告行業正在進行著很大的改變,因為人們現在可以逃避廣告,比如說電視,你可以把廣告給過濾,或者看衛星電視,根本就沒有廣告,所以現在廣告創意者需要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說如何去讓人們自願地被帶到產品的面前,而不是每天被廣告直接強迫地去洗腦。去面對以上這種廣告產業,因為每天大家都會很忙,壓力都很大,給他們看的廣告應該是他們真正想看到的廣告,不是說帶給他們那種不需要的資訊,那麼只會帶來困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